金黄色的油菜籽在加拿大农场堆积如山,而汉密尔顿钢铁厂里配资挂网,卡尼正站在一排排冷硬的钢材前宣布:“自7月30日起,凡是在中国熔炼和浇铸的钢铁将统一征收25%的关税。 ”
话音未落,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马宁德·西杜却在镜头外急切表态:希望“尽快”与中方对话。 这种矛盾姿态,揭开了贸易战背后一场精密的战略迷局。
钢铁关税的“精准手术刀”,为何唯独绕过美国?
卡尼政府的新规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:对非自由贸易协定国(中国首当其冲)的钢铁进口配额砍至2024年的一半,超额部分征收50%关税;而签有自贸协定的国家仅需维持去年水平。 更关键的是,所有在美国以外国家加工、但原材料源于中国“熔炼浇铸”的钢铁,一律加征25%关税。
耐人寻味的是,美国钢铁被完全豁免。 加拿大政府辩称这是为防止“他国借道倾销”,但2024年数据显示:中国钢铁仅占加进口总额的10%,远低于美国的近50%。
这种“选择性狙击”,被业内直指为向白宫递交的“投名状”——就在两周前,特朗普刚对加拿大钢铝征收50%关税,而加拿大90%的钢材出口依赖美国市场。
中国的反制快如闪电:油菜籽订单转向澳大利亚
就在卡尼宣布关税的当天,中国与澳大利亚达成了油菜籽进口协议:2025至2028年间每年进口300万吨,首批15万至25万吨即将启运。
这一刀精准刺中加拿大软肋。 过去十年,加拿大垄断了中国60%的油菜籽市场,年贸易额高达20亿美元。 但自2024年3月中方对加油菜籽征收100%惩罚性关税后,加拿大农民眼睁睁看着仓库堆满“黄金作物”却无人问津。
如今澳大利亚趁机接盘,加拿大农业协会统计显示,2025年上半年该国农业损失已超15亿加元。
钢铁与油菜籽的双线溃败:谁的代价更大?
卡尼声称要“保护本土钢铁就业”,但现实是:安大略省的中小制造商因供应链成本激增陷入困境。 一家建筑材料厂老板坦言:“原材料价格一涨,利润线就断了。 ”部分企业已计划将订单转向墨西哥。
而钢铁工人尚未得救,农民先遭重创——2023年加拿大油菜籽输华额达27亿加元,占其出口总量的40%,如今这些收入正被澳大利亚蚕食。
更讽刺的是,加拿大港口升级依赖中国制造的岸桥设备(占全球供应70%),22台设备因新关税成本激增1亿美元。 所谓“去中国化”,最终由加拿大纳税人买单。
外交僵局:两字回应背后的冰冷现实
当加拿大外长吉隆坡紧急约见中国外长王毅,提出“校准对华关系”时,只得到两字回应:“赞同”。
这极简外交辞令背后,是中方对实际行动的期待。 从孟晚舟事件、华为5G禁令,到2024年追随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00%关税,加拿大已多次触碰红线。 中方今年3月反制措施早已亮剑:对加拿大菜籽油、豌豆等加征100%关税。
卡尼一边在钢厂高举“反倾销”大旗,一边向北京传递合作信号,这种战略分裂让加拿大沦为大国博弈的棋盘。
民意正在背离:26%的加拿大人选择务实
民调显示,支持加强对华经贸合作的加拿大民众比例从2022年的5%飙升至2025年的26%。
当政府筑起关税高墙,商人看到的却是东方市场大门缓缓关闭——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,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1200亿加元。
加拿大国家银行报告警示:区域性就业风险正在加剧,两条经济支柱(制造业与农业)正同步动摇。
金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